欢迎来到 亚精产品一三在线观看/搜狐百科
全国咨询热线:0781-986581
新闻中心
知乎失去匿名,压力给到脉脉
  来源:亚精产品一三在线观看/搜狐百科  更新时间:2023-12-07 06:20:05

知乎不再“匿名”

“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知乎混蛋。”2015年,失去曾经风靡硅谷的匿名美国“匿名社交”明星产品“ Secret”在上线不到16个月后宣布关闭——《连线》杂志由此断言 :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道德角度,基于“匿名”的压力产品都不会有未来 。

而今,脉脉“谢邀 ,知乎匿了”在知乎上也成为了历史。失去

7月7日下午,匿名知乎发布公告 :宣布将陆续下线“匿名功效” 。压力公告中指出:作为社区早期的脉脉产品机制 ,匿名功效的知乎上线初衷是建立在用户开放讨论、友善互动的失去基础之上的 。但随着互联网沟通环境日益复杂  ,匿名为保障社区内的压力良性讨论,取消匿名功效的脉脉新版本将在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。届时 ,用户将不能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。

而对于历史的“匿名”内容 ,知乎“网开一面”地表示:“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。”


▲(图源/知乎官方账号)

在知乎公布下线“匿名功效”的当天上午 ,国家网信办发布了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(征求意可见稿)》(以下称《征求意可见稿》),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可见。意可见稿拟规定 :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、网络群组的管理,不得在词话、群组 、贴吧等环节集纳网络暴力信息 。

《征求意可见稿》中还特别指出:“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、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。”而知乎随即宣布下线“匿名”的方案 ,也被视为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。

多方人士表示,《征求意可见稿》的公布背景之一 ,是如今在各种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上 ,层出不穷的网暴事件已经渐渐发展为了社会“毒瘤” ,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感。近年来,先后有武汉遭碾压儿童母亲坠楼身亡、“粉发女孩”自杀、刘学州自杀等事件 ,这些当事人的悲剧 ,都被指为或多或少与网络暴力相关 。因此  ,国家管理部门今年也持续出台了相关法规,扼制网暴行为在互联网平台的蔓延。

在《征求意可见稿》中 ,网信办向网络社区板块、群组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明确要求——平台需要“履行管理责任”;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,要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 、评论 、转发和消息提醒等设置。

与之相应 ,近年来国内内容平台也在如何治理网络暴力,隔离暴力信息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。2022年3月以来 ,微博 、抖音、B站陆续上线“一键防护”“一键防暴”“一键取证”等新功效;快手 、百度贴吧 、知乎 、小红书等平台可以自主设置私信 、评论权限 。必要时 ,用户可以及时关闭私信、评论,尽量避免网暴的伤害 。

6月21日 ,来自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的一封公开信 ,又进一步将知乎拉入了公众对于其“匿名”机制的质疑声中 。

当日 ,黄渊普发布了一封“写给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公开信”,气愤于知乎上多人匿名爆料其“卷钱跑路”“花钱买奖”。黄表示将向相关部门持续实名举报周源和知乎,直到知乎改变目前的机制 。


▲(图源/视觉中国)

6月22日,周源发布朋友圈回应称:知乎的匿名功效即将调整 。而如今,随着知乎正式与“匿名”斩断联系,也可以说是知乎迈出了平台合力治理网暴的重要一步。

在知乎宣布将下线“匿名功效”后,黄渊普在朋友圈中回应:知乎会因而下线“匿名功效”而暂时失去一点儿流量,但转型步伐会加速 。

知乎不能“编乎”,商业何解?

“谢邀 ,人在迪拜 ,刚下飞机,清北毕业 ,年薪百万,熟人太多 ,匿了”,类似的表述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知乎的一个经典梗 。而从网友反馈上看 ,知乎下线“匿名”之因此迅速得到了认可与欢迎  ,也源于网络苦“编乎”久矣 。

许多人在评论区中写道 :“知乎匿名编料乱说的人太多了,这样挺好的” ,“知乎你长大了”,“知乎上面胡言乱语网暴犯一大堆 ,早就该整顿了,强烈支持”。

此前 ,国家法令虽然要求网络用户注册在后台均需实名 ,但对于前台发帖时是否可以“匿名”并无统一标准 。而某种程度上,在头部互联网平台中,知乎对于“匿名”的容忍程度几乎是最高的——仅仅有知乎允许将ID直接显示为“匿名用户”。

那么 ,为何知乎长期难以割舍“匿名”?最直接的缘故当然是“匿名”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  。当发言可以藏身于“匿名用户”的马甲之下 ,并难以追溯ID的发帖历史时,内容也更容易变得尺度加大、情绪耸动 、真实难辨  。这会给平台带来更多的谈资和流量保证——而知乎便成为最终的受益者。


▲(图源/视觉中国)

某种程度上,此前“匿名”发帖也一直得到了知乎官方“半公开”地鼓励。

此前在知乎官网上,一组由7篇文章构成的“知乎产品官方指南”专栏里,一篇名为《「玩儿转知乎」系列指南 —— 匿名篇》的文章便包含其中  。在这篇文章里,“匿名功效”的出发点被描述为“让知友们在自己不希望公开身份时 ,仍然可以满足提问、回答等使用知乎的基本需求”。现在,该文章已被删除 ,这组文章仅余6篇 。

而过去一段时间里,许多网友也表示 :要是用户对“匿名用户”的发帖内容提出质疑,知乎的投诉通道不够顺畅。在网络上,知乎的投诉处理和响应速度较慢 ,几乎已成为了一个半公开的“梗”。近期,打开黑猫投诉平台,与知乎相关的投诉能找到超过5000条 。

在相对松散的管理之下,用户杜撰的“惊悚”故事对于平台构成了一种利好 。例如在2023年1月,从知乎上发酵的“江西萍乡1888万天价彩礼”事件中 ,虽然后来被证明为是网友编造 ,但“造谣者”仅仅是被处罚以永久封号 ,知乎则毫发无伤 。

特别是近年来,由于知乎的“水化”严重 ,许多娱乐帖  、故事帖也被平台倾斜了更多流量  ,得到了优先级展示 。近日,「市界」在翻阅知乎首页上的热门帖上看到 ,页面上大量的八卦贴,其中的吐槽 、爆料几乎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展现。

考虑到近年来,知乎的商业化困局已经与B站、小红书 、豆瓣等平台组成了“难兄难弟”。如何解决“内容质量 、社区氛围  、商业化”这个不可能三角,成为了定期便会在网络上拿出来被讨论的命题 。

在商业困局之下 ,这些造谣成本不高的匿名发言,成为了知乎重要的流量来源之一 。过去几年 ,知乎基本努力“踩”过每一个互联网风口,在直播 、短视频、电商,以及最新的“大模型”领域均有涉猎  ,但成效寥寥 。因此 ,“匿名发帖”所担负的平台扩容、提升用户活跃度的任务 ,成为了知乎重要的商业基础 。

在财报中 ,可以看到知乎如今深深的“商业化”焦虑。5月24日,知乎公布了2023年一季报,季报显示知乎在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为9.94亿元,较2022年同期的7.43亿元增长33.8%;净亏损同比收窄70.9%至1.79亿元。

在互联网较为关键的MAU(月活用户)层面,已上线了十余年的知乎月活仍徘徊在1.024亿 ,与去年同期的1.016亿数据相比 ,增速仅为0.79%。

从财报层面看 ,知乎最强劲增长的活跃业务,便是其“付费会员”板块。2023年第一季度,付费会员同比去年增长116%达1490万人,带动了付费会员收入 ,同比增长105.2%达到4.55亿元 ,已占总营收的比重达45.7%。


▲(图源/视觉中国)

支撑起付费会员购买的基础,据行业内多方分析 ,许多便是来自于知乎的“盐故事”等从社会热门题材衍生的泛娱乐化内容。这虽然和知乎曾经的“专业”社区氛围大相径庭,但已经成为知乎重要的强心针 。而与“盐故事”相伴生的 ,那些在知乎首页上“匿名爆料”的娱乐帖便是吸引用户持续关注和活跃的不可或缺内容之一。

而未来随着匿名功效下线,知乎要继续以何种“泛娱乐”、“门槛低”的方式触达新的人群;知乎能否如其财报中所说 ,靠职业培训 、职业教育等新增业务撑起“第二曲线”;知乎要如何脱离“编乎”的道路走下去,或许会给知乎和周源带来新的挑战 。

压力给到了脉脉

在网友得知知乎下线“匿名”功效后,许多人表示 ,更大的压力来到了有着“企业第二内网”之称的脉脉一侧。要是说知乎的“匿名”更多会影响到社区活跃生态 ,那么脉脉中的“匿名爆料”则是事关其生存命门 。

“大部分互联网平台遵循‘后台实名 ,前台自愿’的原则”  ,脉脉方面对「市界」简要回应称 ,“脉脉必须有后台实名才可以发帖。”

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刑民交叉委员会主任王贝贝也对「市界」表示 :目前尚未有法律对社交平台的“匿名评论”功效作出硬性下线的规定,因此,脉脉等平台的“匿名评论”功效目前还不涉及违法问题  。“《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四条规定 ,平台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,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。因此 ,‘匿名’仅仅是相对的匿名,并不意味着‘匿名’的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。”

在许多大厂人的眼中,脉脉已经成为了获悉行业内幕八卦的第一手信源 。而“匿名爆料”作为最重要的身份保护,脉脉也可以说是吃尽了其中的红利。

例如在2021年8月发生的“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”中,据脉脉创始人林凡后来向媒体透露:事件发生的一周时间里 ,该事件给平台带来了5%的活跃度提升。事件发生后 ,阿里员工在脉脉上的活跃渗透率接近了50%。

虽然在脉脉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的同时 ,它“互联网茶水间”的属性也让企业们十分头痛 。

2018年 ,脉脉因“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 ,侵犯他人名誉 、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”被约谈 。匿名板块因此关闭了一段时间,一家共享单车公司的公关彼时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直言 :“我们挺高兴的 。”

而对于多数员工来说 ,脉脉因承担着工作中情绪宣泄口的功效 ,“好事不会想着夸公司 ,坏事必定会立刻发帖吐槽公司” ,这也导致它的用户内容始终与恶意的谣言  、负面的情绪相伴相生。这让脉脉既享受着匿名爆料带来的流量红利,也承受着虚假内容带来的重大风险 。


▲(图源/视觉中国)

林凡自己也谈到 :他接到过上百位CEO的删帖请求。此前 ,有实名认证为“哔哩哔哩员工”的帐号称:“B站能睡小姐姐”,并被脉脉标注为热门评论。随后B站以“利用虚假用户发布 、传播虚假不良言论”为由 ,对脉脉提起诉讼。最终由脉脉向B站赔偿8万元 ,双方达成和解。

由此 ,他也在采访中表示,平台治理是一个要不断进步的难题。近年来,脉脉不断强化着匿名功效的“实名性” 。

例如2015年,脉脉的匿名发言板块要求必须进行身份认证 ,显示用户所在公司 。2018年,“匿名”经整改后 ,又变为了“职言” :用户在前台有一个固定的匿名ID 。同时 ,用户发帖时必须在显示真实姓名 、所在公司 、职位这三种身份之间选择其一。

2021年,脉脉对匿名ID的昵称进行了唯一化处理 。“花名体系的时候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发偏负面的内容 ,将其唯一化后 ,会很微妙地掣肘一部分人持续地发负面信息”,林凡在接受采访时说。

对于匿名爆料中的信息真实性求证以及审核环节,林凡称“用户也判断不清楚真实性的 ,暂时没有人来投诉的 ,我们都会快速去找朋友验证一下” ,此外,“公司还有一个上百人的审核团队 ,每一条内容的发布都将由人工审核 。”

不过与此同时,匿名爆料既然是脉脉的生存之本 ,便也构成了其风险的双刃剑。当爆料让企业负面舆论被不断放大后,脉脉的商业化之路也走得颇为艰难。

林凡曾坦言:公司每次开会的时候,广告  、招聘的负责人跟职言的负责人都要打架。广告部门认为 ,因而职言板块的内容  ,广告主都不投预算了;招聘业务负责人则会抱怨,“那边公司HR在招人 ,但平台上还有很多负面  ,这让他们怎样招 ?”

凡此种种,近年来困于商业化的脉脉也在极力摆脱“爆料平台”的标签,不断向招聘平台转型。据公开资料显示  ,脉脉目前的营收构成分别为招聘、广告 、会员 ,所占比例从2020年的“1:1:1”变为2022年的“3:2:1”。2023年初,脉脉成立了全新的业务品牌“脉脉高聘”,方案“3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目标要超过猎聘,成为中国市场的头部大品牌” 。2023年3月 ,林凡透露招聘业务占比已经超过了50% 。

而承载着匿名爆料的“职言”功效则在不断被脉脉弱化。据「市界」观察,如今脉脉首页的“职言”已经替换为圈子,“职言”降级进入了二级菜单 。这也意味着脉脉试图将匿名讨论的范围控制在圈层内部,而非公域空间 。

不过 ,要是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,脉脉有朝一日真的失去了“匿名爆料”的核心功效 ,也势必将失去其最重要的竞争能力 。毕竟与其它招聘平台相比,脉脉还存在很大差距 。

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3月,BOSS直聘月度独立设备数为4174万台,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在1900万台左右,猎聘在790万台。而脉脉的月独立设备数,仅仅是432万台  ,数量仅为排在“队尾”的猎聘的一半。

作者 | 李丹 张继康
编辑 | 李 原

运营 | 刘 珊


友情链接
联系我们

地址:高邑

电话:0793-986844

传真:0781-986476

邮箱:xinhuaqu4325@126.com

0.1867
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亚精产品一三在线观看/搜狐百科  sitemap